|
发表于 2019-8-4 15:06:51
|
显示全部楼层
也许如今没几个人还记得,在三十九年前,《中国青年报》曾刊登过这样一封读者来信:
《潘晓: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》
我今年23岁,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,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,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。回顾我走过来的路,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;一段由希望到失望、绝望的历程;一段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。 过去,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。小学的时候,我就听人讲过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和《雷锋日记》。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,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。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:“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:当回忆往事的时候,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,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……”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上的第一页。日记本记完了,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。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。我想,我爸爸、妈妈、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,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,我将来也要入党,这是毫无疑义的。
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《为谁活着,怎样做人》。我看了又看,完全被迷住了。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、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:人活着,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;人活着,就应该有一个崇高的信念,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。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之中,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,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。
可是,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,这就是,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。在我进入小学不久,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,而后愈演愈烈。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:抄家、武斗、草菅人命;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;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;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,打扑克、抽烟;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,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,捶胸顿足……我有些迷茫,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。
…………
碍于篇幅,后文不作详述。但该文章一经刊登,就宛如晴空霹雳,炸响了一个时代的回忆。短短半年间《中国青年》杂志社就收到了近六万封来信。一时间俨然促成了一场“潘晓事件”,比如今知乎热榜上火了的臭鱼烂虾乔碧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。
要知道,那可是连写信都极为不便的八十年代。相较于网民记忆只有三秒的互联网时代,殊为不易。所以你看,当时的年轻人其实,也有类似的困惑:
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时常感到很忧虑?
其实,任何时代,人们都忧虑。年轻人忧虑,曾经年轻的人也忧虑。
马克思讲:“人是社会动物。”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,受限于经济政治以及环境文化影响,一个想独自活下去并独自面对一切问题的人,必然会走向失败和死亡。这就需要我们与其他人产生关联。
为了保证组群的延续,传统正确的生活意义包括:提升个人对其他人和社会的兴趣,开展合作,为人类社会做贡献。
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逐渐剥离。当我们周围的环境无法决定生活的意义时,我们的宿命便开始取决于自己对环境的意义。
其实假如抛开一个人虚伪的言谈,那么他的一切行为都会展现他理解的生活意义。而较好的生活意义有很多通用的衡量标准。
当人们的生活找不到意义,或者偏离了自己原先认识到的意义就会陷入忧虑,而为弥补这种情绪,便致力于寻求廉价的优越感。此举只会隐藏问题,让其无法得到解决。
如此往复,就会导致恶性循环。
学历鄙视,薪资鄙视,婚姻鄙视……人是一种没有优越感就活不下去的生物。
甚至自杀,说到底其实就是想从自杀中获得某种“优越感”,因为自杀这种行为就是当无能为力时,最大程度上报复与指责这个不如意的社会。正如萨特所说:“自杀是因为我对别人毫无用处,而且对自己有危险。”
其实,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。忧虑并不可怕,适度的忧虑反而能促进个人发展,只要不对自己目标太过高估,便不会过于忧虑。
而现在的年轻人问题不是忧虑。当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,他们一边忧虑,一边限于众众因素无法去改变自己……归根究底,对自身无能的愤怒才是我们痛苦的根源。
可这有什么办法呢?年轻或者不年轻的你一定会这样问。
抱歉,我也没有答案。
可能正如Bob Dylan所说:The answer is blowin' in the wind.
但正如一张不停飞舞的纸,它总会落地……
唯一的问题在于当答案飘落时,没有人会捡起来,所以并没有太多人有机会看到和明白答案……然后答案就飞走了。
十八岁前人们只关心你考得分多不多。
十八岁后人们只关心你挣得钱多不多。
十八岁开始我们便只是重复自己。
人既非天使亦非禽兽,作为万物之灵却被光溜溜的丢在时代的荒野,无所去从,何其讽刺。
但这便是真相:
忧虑下的人们,既是伤口又是刀刃,既是受刑者又是刽子手。
单就于我而言,十八岁那年发现真相后,时间性的主要维度便只是过去——同样的怨言,同样的誓言,同样的谎言……
至于忧虑,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…… |
|